07-重庆永川:百名博士授课中小学

日期:05-23  来源:重庆青年报

重庆永川:百名博士授课中小学

“为什么我们都知道,放学回家了有饭吃?出门在外,怎么解决吃饭问题?”

在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小学星期五的《生活经济学》课堂上,孙露晞一边播放图片和视频,一边和同学们探讨。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不过孙露晞很满意。她一边画着连接线一边讲解:“东西不够,涉及供求理论;相互依赖,涉及制度理论和协同理论。大家看,经济学并不神秘,我们每天都在跟它打交道。”

本硕博都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孙露晞,现在是重庆大学青年教师,《生活经济学》是她为永川一些中小学开设的系列讲座课程之一。“前前后后讲了20多节课了。”孙露晞说,“只要能挤出时间我就愿意来。”

像孙露晞一样毕业于名校、就职于高校,也像她一样乐意走进永川各中小学校的博士,现在已经有100多位,还有12位博士被聘为中小学的科研副校长。这背后,是永川“建设区域高质量课后服务教育体系”的探索。永川区教委主任中意说,永川约30%的城区学校、约80%的农村学校缺乏科技类师资,约25%的城区学校、约80%的农村学校缺乏相应的课后服务资源。推动“百名博士走进中小学校园”,目的是探索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优化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永川的探索得到了一些高校的积极响应。据重庆文理学院人事处副处长黄华介绍,学校一方面向中小学开放本校的科普基地,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在学校配套政策引导和激励下,全校共有100多个团队申请参加“百名博士走进中小学校园”,经过专家评审后择优向永川推出了首批40个团队。

永川依托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了“行政主导—高校引领—教研支撑—中小学主体”的课后服务区域整体推进新机制,创建博士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创新基地、教研工作坊、“名师课堂”和“专递课堂”等,探索课后服务“一校一案、一校一品”。区教委再将各个学校的精品案例纳入案例资源库,以微课程、电子教案、课程资源包等形式推送给全区中小学共享。截至今年4月,永川已建成区级精品课后服务课程121门、精品课后服务活动课例50节,全区95所中小学都建立了“一校一品”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永川中学文昌校区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分别开设了博士专题讲座、博士进课堂、博士主题沙龙、博士教研活动和博士家长课堂。“我最喜欢上《神奇的无人机》,不仅讲无人机的构造和用途,还能让我们自己操作。”文昌中学初一学生蒋麟轩说。

“高校博士走进中小学校园,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有效联动,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和力量,也能激发学生对学术的渴望和追求。”文昌中学党支部书记郭咏梅说。

据《光明日报》 记者 张国圣

 

书写光荣之城 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有着可持续发掘的红色资源富矿,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色,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养料。赓续红色血脉,为这座光荣之城著书立传,“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成果正持续“上新”。

近期,上海将发布“以史言志 培根铸魂”——“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等系列阅读推荐活动。《荆火:1933-1935年中共上海中央局研究》等新作陆续推出。与此同时,《新时代非凡十年的上海答卷》《上海对外开放的历程与经验研究》《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中的上海样本》《“记联”和左翼新闻运动》《“教联”和左翼教育运动》《“社联”与左翼社会科学运动》等研究著作预计今年年内面世,为红色之城再续荣光,厚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传承英烈精神,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时候,上海人最爱去郊外看桃花,摘几枝映山红回来插在瓶里,放在窗前,映一片街角巷尾的春意。但1927年春天的上海街头,少了明媚的春色,少了灿烂的笑脸,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阴霾里。”——《人间清白》开篇,令人重返历史现场。作品展现出党在极端严峻恶劣环境下,探索开拓纪检监察工作的奋斗历程,也凸显革命先驱们对党绝对忠诚的本色、克己奉公的高尚精神和临危受命的风骨气节。

龙华作为党的纪检监察战线革命先驱英勇就义地之一,中共五大成立的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10名成员中,副主席杨匏安、委员张佐臣、委员许白昊及候补委员杨培生4人牺牲于此。“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像一柄利剑映射着熠熠赤光,树立起不朽的丰碑。”作家杨绣丽通过纪实文学形式,以“革命晨曦、光明启程”“浦江怒潮、烽火铁骨”“监察志士、青春壮歌”“回到上海、血染龙华”四部分,串起“龙华四烈士”主线,采用多声部记叙手法呈现先辈奋斗人生。

从此前《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到新作《人间清白》,有时为了一两张佐证当时革命参与人员的材料,杨绣丽需辗转再三才能看到原件。“两部作品都是在总体性资料收集和酝酿基础上创作的,最考验的地方在于‘如何写’。”她有感而发:红色主题书写不是概念理念先行,而是写作面向的全新拓展,是“小我”向“大我”,内在世界向广阔天地的巨大跨越。

“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第二辑则以1931年牺牲于上海龙华的“左联五烈士”为传主,按照英烈生平脉络,选取重要历史事件,配以反映历史背景、延伸相关阅读的丰富图片,以图文并茂方式叙写龙华英烈们在风雨如晦中坚守理想,在筚路蓝缕中践行初心、披肝沥胆的无畏与力量。

回望红色历史,英烈先辈的鲜活身影在一部部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记。恰如《白纸红字》作者、长期关注搜集左联事迹的作家程小莹所说:“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历史的传承,在百年以来以一颗红色种子的形式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里面有无数可敬可爱又充满个性的人物,也有对于城市的认同感。”

让红色故事持续“圈粉”,形成阅读新风尚

做好主题出版,是时代赋予沪上出版工作者的使命,不竭的红色文化滋养也为“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提供了丰富养分与素材宝库。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约五年前“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在该社挂牌成立,并同步启动“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为传播好红色文化、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以“守正”为立足点,推出了“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系列等有口碑、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精品读物,孵化了一批有特色的红色文化优质IP。

“要让红色故事可敬可信、红色文化可亲可感,应使红色主题出版物成为讲好红色故事的重要载体。”他谈到,学习读书会、行知读书会等常态化阅读文化活动平台、直播和音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红色文创产品开发,都扩大了红色主题出版覆盖面,助力形成红色阅读新风尚,为红色故事持续“圈粉”,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新场域。

即将亮相上海红色文化季的重要新书还有不少。比如《“教联”与左翼教育运动》首次系统整理上海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发展历程,发掘出相关原始档案资料,对“教联”纲领与章程、组织架构、主要活动、重点人物及解散时间等进行考证梳理,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教育界,以组建教育社团、培养进步分子等形式,反对旧教育,推行“新兴教育”的历史进程。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引领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新闻运动的核心力量。囿于资料匮乏,长期以来“记联”领域鲜有学者问津。《“记联”与左翼新闻运动》立足史料挖掘整理,尽可能完整还原组织架构和盟员信息,力图呈现“记联”成立、发展和解散过程,总结“记联”及其盟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探索经验,为当下提供历史镜鉴。

据《文汇报》

 

三峡博物馆邀你赶一场“文创集市”


5月18日,一场集合了我市各大博物馆文创精品的文创集市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文创集市集合了10余家三峡联盟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为期一个月。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来自苏州的王林站在集市里的木船模型前,正弯腰端详着摊位上的精致木船,“这些模型太逼真了,一眼看过去,仿佛看见了世界的造船史。”王林笑言,他正在盘算怎么样把这些精致的模型带回苏州。

“小李子”文创的摊位前,围满了女性观众们。这个摊位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木梳产品,它们均出自“东阳木雕”第三代传承人李智勇之手。这些木梳的梳背上,不仅雕刻有牡丹、梅花等国风韵味十足的花纹,还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刻上了萌趣十足的小猫和卡通化的中国龙。

不仅能玩能看,能吃的文创也齐齐亮相,来自古镇磁器口的陈昌银麻花、凝聚着重庆人儿时记忆的天府可乐、地道重庆味的桥头火锅底料……它们通过味蕾传递着独属于重庆的文化底蕴。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中国科学院举办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开放科研场所 组织“硬核”科普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正式启动,本届活动主题为“砥砺二十载  科学新征程”。

自2005年起,每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院所和大学都会“打开大门迎客人”,开放国家级科研场所,组织“硬核”科普活动,以院士为代表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与公众面对面,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今年,中国科学院精心打造了公众科学日20周年主场活动。步入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在陈润生院士与青少年的对话中感受对科学的求索;从翟明国院士的报告中看熟悉又陌生的地球;听科学家与AI虚拟人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学术会堂到创新文化广场上,以列车形象为载体,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建院75年来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公众科学日20年来的经典时刻,从“科学春天站”去往“科学新时代站”,沿途可一览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发展历程。公众还可以走进周边的化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过程工程研究所和文献情报中心,体验美丽化学、探索声音奥秘、畅游纳米世界、了解“碳”生成过程,观看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

此外,本届公众科学日还呈上互动性高、体验性强的线上科普活动。科学家和知名网络主播搭档展开“云游中国科学院”线上直播,鼓励网友参与讨论。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成体系地发布活动介绍和参观攻略,全方位拓宽公众科学日的参与渠道。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