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冠军少年回母校 激励学弟学妹

日期:06-20  来源:重庆青年报

冠军少年回母校 激励学弟学妹


清早,阳光洒满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的操场,刚随中国中学生足球代表队一队夺得2024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男子组冠军的石柱少年马俊杰,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送上了一份特别的儿童节“礼物”。

马俊杰刚一踏进校门,三河镇小学的孩子们就欢呼雀跃、热情挥手,孩子们抱着足球,依次排在校门口,等着和马俊杰一一击掌,有的孩子还高高举着作业本,嘴里嚷着要签名,校园秒变“追星现场”。

在学弟学妹们的期待中,马俊杰分享了他比赛的故事、成长的经历,还与学弟学妹们切磋交流技艺。他激励学弟学妹们,“要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事、成好人。”

“从山里娃到代表中国出赛,感觉像做梦一样”

“当我穿上‘国字号’球衣,站在赛场上代表中国踢球的那一刻,紧张又自豪。”马俊杰回想起比赛的情景,依然很激动。

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是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的全球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强的中学生足球赛之一。本次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和地区的55支球队、千余名足球小将同台竞技。马俊杰所在中国中学生足球代表队男子一队夺得男子组冠军。

“总决赛我们的对手是乌干达一队,赛前,我看到他们个个人高马大,体能和速度也都很强。我一度担心在对抗中,拼不赢对方。”马俊杰告诉记者,教练一直在给他们打气,“中国的少年是很坚韧的,你们要相信自己,也要知道你们不仅是为了个人荣誉在踢,更是为了胸前的国旗。”

这一针强心剂打到了马俊杰的心里。赛场上,作为球队边锋的他,在进攻中奋力奔跑,制造威胁,为队友创造射门良机;在防守中,一次次无所畏惧的拼抢,阻挡对手的进攻势头。

“这场比赛还是很波折的,最后时刻原本处于领先优势的我们,被乌干达一队追平。但我们始终保持必胜的心态,没有慌乱,马上调整了心态,找回了状态。”马俊杰告诉记者,双方在常规时间内战成2-2平,中国一队最终凭借点球大战5-3胜出(总比分7-5),击败乌干达一队夺得冠军。

“站在领奖台上,我想着自己从一个大山里的农村娃,到入选中国中学生足球代表队男子一队、参加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再到最终夺冠,这段经历就像做梦一样。”马俊杰告诉记者。

“只有踢好球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接触足球,是我读小学二年级。那年学校的第一批女子足球队刚好组建,每天放学后,她们就会在操场上训练,而多余的足球被放在操场边。我觉得这项运动很有趣,就在旁边一边看她们练一边玩足球。常常女足都训练结束了,我才愿意离开。”马俊杰说。

“教练,我也想学踢球。”时间长了,马俊杰便萌生了这个想法,他主动找到当时的足球教练马柏林,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法组建男子足球队。于是,马柏林试探性地问他,“那要不你和女子足球队一起练?”马俊杰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发现足球这项运动好像天生适合我一样,很多足球基本技术一学就会。”但同时马俊杰又有了新的苦恼,“我只能跟着女生一起训练,但不能和她们一起比赛。当时非常失落。”

怎么样才能培养好马俊杰这根足球“苗苗”呢?当时的校长孙晓鸣找到一个办法,把年仅9岁的俊杰送到重庆主城足球发展得比较好的小学去借读,让他在男子足球队得到专业的训练。

马俊杰虽然去了很好的平台,但足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当时一度想放弃,训练很辛苦,想家又回不去,枕头都哭湿了不知道多少次。”但马俊杰心里一直有个信念,“家里比较穷,除了足球我一无所有,只有踢好球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班会课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马俊杰回忆,“当时老师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不好意思地小声说想踢进国家队,同学们哄堂大笑,就连老师都说这个梦想太大了,让我换一个。我只是笑笑没有回答,但悄悄地握紧了拳头。”

于是,马俊杰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从颠球到力量训练,再到简单的停、拿、带、射、传,都是他每周必练的项目。除了常规训练,他也常常给自己“加练”,暑期从不回家,顶着烈日在操场一待就是一天,球衣经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从不落下每天的练习。“我简直就是足球训练场上的‘亡命之徒’。”马俊杰开玩笑地说。

国家足球一级运动员、入选全国校园足球国家队最佳阵容、2021年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初中男子(甲组)冠军、最佳运动员……凭借自己的努力,马俊杰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梦想离他越来越近。

“坚信未来会有更多像马俊杰这样的孩子”

与学弟学妹们告别后,马俊杰踏上了回程的火车,同行的还有原来三河镇小学的校长孙晓鸣。一路上,他们反复回看这次比赛的视频,孙晓鸣不时叮嘱马俊杰,“你还是太瘦了,要再长个10斤才行。”

“马上高三了,你有什么打算呢?”“我不知道是该去踢职业足球,还是去考大学。”听到马俊杰的困惑,孙晓鸣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你去考大学,而且报考足球发展水平最好的大学。进了学校还要努力去当班干部,争取成为一名党员,还要考研究生。”马俊杰连连点头。

“至今,从三河镇小学已经走出了22名国家一级运动员,我坚信我们学校还会有更多像马俊杰一样为国踢球的孩子。”三河镇小学党支部书记马建伟说道。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在“985”大学养鱼也心系中国蓝色粮仓


“真正把海鲜价格降下来的并不是带货主播,而是无数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宜良的心声。

他做过一个视频,揭晓了中国扇贝从20世纪60年代年产20吨增长为今日年产200万吨的秘密。这条科普短视频让水产养殖这个冷门专业“出圈”,获得了全网200万播放量。因“我在985大学养鱼”等词条频上热搜的海洋科普博主张宜良,全网粉丝逾100万,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4亿。他研究过粉丝构成,发现大部分是年轻人,这让他有着找到同龄知音的快乐。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在当天播出的第十四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生组总决赛上,与张宜良一同来到比赛现场的,还有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相同的是都在海上“乘风破浪”。

张宜良的家乡是辽宁本溪,与海不沾边,但他从小向往海洋,是一个到了海边会激动得蹦起来的孩子。大学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最初学的是生物科学,在一次偶然的旁听中,被水产养殖深深吸引,索性在本科期间把相关课程都学了一遍;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选择专业时,果断投入“养鱼”的行列。

一次,张宜良在网上吐槽自己“养不出母鱼就没法毕业”的科研经历,很多好奇网友纷纷来问这是怎么回事。张宜良在尝试解释的时候,自然而然带出了生物化学等理论知识,这成为他的科普雏形。“我希望网友在看了我的视频之后能收获有深度内容价值的东西,于是又陆续把实验室内的前沿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了出来。”

“我初学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水产养殖就是‘养鱼’,但学了之后发现,现在的研究已经朝着精细、微观的方向发展。”张宜良说。比如,曾经的养殖是宏观层面——鱼吃什么长得更大更快,而现在则是利用生命科学的技术在基因层面去研究——鱼这么吃为什么能长得更大更快。

科普不易,但张宜良主攻“水产海鲜”,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网上有个“能好怎”的梗,意思是,有人看到一些动植物等,第一反应是“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与张宜良的研究领域简直天造地设。

“水产养殖是一个农学学科。我们搞的一切研究,包括育种、养殖、加工等所有上下游产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能好怎’。大家提出的要求和想法,也是一代代水产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张宜良说。

自从学了水产养殖,张宜良每次跟朋友出去吃饭,只要上一道鱼,就会有人问他“这是什么鱼”,更有甚者,夹起一段鱼骨头或者一块鱼肉来问。等张宜良介绍完这是什么鱼,朋友们还会继续追问,这个鱼哪个部位能吃、怎么做好吃、怎么挑更新鲜……在张宜良看来,“能好怎”就是对水产养殖这个冷门专业的一种科普与传播。

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创办于2008年,有20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本届竞赛,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大学生尤为热情。决赛题库中的题可谓跨学科、贯古今:有“雪龙号”首航北极东北航道等围绕“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展开的题目;有考察红树林防灾减灾的海洋生态保护问题;关注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强国步伐,亦回顾古代中国的航海重器“福船”……

大赛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趣味和人文表达,张宜良还在现场展示了一个牡蛎(即生蚝)的新品种——彩色牡蛎。他介绍,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牡蛎养殖大国,只是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优质品种。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潜心攻关,不负众望,在2017年研究出了一种产量高、抗病能力强、颜值还高的牡蛎,“常见的牡蛎壳是灰色,而这一款是金色的,后来又有了黑色、橙色等”。更重要的是,和扇贝一样,牡蛎的价格也成功地被降了下来。

在知识竞赛现场,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说:“我的大半生都泡在海洋里。”在祖国蓝色的海洋上,有国之重器,也有人间烟火。“养鱼”虽是“冷门专业”,队伍也正在日益壮大。

当然,科研的道路从无一帆风顺,“养不出母鱼”这样的意外与挑战随时可能发生。上个冬季,青岛突然降温,实验室水管冻裂,实验鱼不幸地“挂”了一批。对此,张宜良心态良好:“从事水产养殖研究还是要做好吃苦准备,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关系着老百姓的饭碗,也关系着中国蓝色粮仓的建设。”

这个毕业季,张宜良刚刚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他感谢恩师也不忘感谢“母鱼”。他已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豪情的踏浪耕海与风趣的养鱼科普,都将继续。

据《中国青年报》

 

17岁中专女生名列数学竞赛12强

17岁、93分、全球第12名……近日,一份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一名女生以93分的高分名列第12位,她的名字叫姜萍。

在这项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1名选手。其中,排在第12位的姜萍是该比赛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排在她前面的选手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

姜萍来自江苏省淮安市,是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专业是服装设计。姜萍对数学的敏锐感知是从初中开始的,她发现,别人不会的题她一眼就能找到思路,可家长、老师却告诉她“不要偏科”“高考不是只考数学”。后来,在种种因素下姜萍来到了专科学校学习服装设计。在专科学校里,她遥遥领先的数学成绩引起了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注意,这位“伯乐”给她推荐相关书籍,提供了许多学习建议。

姜萍回忆,一开始学习高等数学也会觉得有难度,比如画图题,她会尝试把它画到一张纸上,然后一直换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王闰秋老师的指导下,姜萍开始从《高等数学》《数学分析》学到外语版《偏微分方程》,凭借手机翻译软件和《英汉小词典》,她已自学三分之一。如今,她已达到数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水平。

这次参加全球数学竞赛对姜萍来说是个意外,王闰秋告诉她,比赛没有门槛,鼓励她试一试。刚开始,姜萍没什么自信,默默去刷了一遍去年的比赛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预选赛的两天里,她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答题,最终,她成功入围决赛。

姜萍表示,要是不努力的话光有兴趣也是没什么用的,参加比赛是为了证明自己,女生学数学也可以挺棒的。

在姜萍眼里,数学无处不在,学习服装要画的时装画和制图,衣服的制作和裁剪在她看来都跟数学有关。比如她喜欢和擅长的偏微分方程(PDE),就跟服装设计的画图有相通之处,“它们的对称性太美了”。在服装作画时突然冒出来的设计灵感有时就来自数学。

虽然在数学领域的表现非常出色,但姜萍对服装专业更感兴趣,希望未来能进入浙江的一所大学进修服装设计。无论未来选择哪条路,这两者都会继续在她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她说:“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plan B,希望我的plan B也能被看见。”现在,姜萍正专心备战6月22日的决赛,愿她能再次取得好成绩。

据人民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