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国风体验…… 国潮经济“圈粉”年轻人

日期:06-20  来源:重庆青年报

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国风体验……

国潮经济“圈粉”年轻人


今年端午假期,“新中式”旅游火爆出圈,与之相关的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国风体验也成为“新晋顶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国潮经济近年来持续在年轻人群体里“圈粉”无数,“新中式”文旅产品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

国潮文创产品频频“出圈”

“真幸运,抢到了以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元素清粉彩雕瓷龙舟为创意灵感的冰箱贴。”近日,小红书网友分享自己在重庆旅游的经历,引来不少没买到的网友留言,颇为羡慕。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三峡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4万人次,位于一楼的文创展厅人气爆棚,其推出的端午节限定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喜爱。

“目前,三峡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有13大类,135小类,大致分为生活用品类、办公文具类、服饰类、陶瓷类、首饰类等。”负责三峡博物馆文创展区的重庆文博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娇介绍,随着国潮风流行,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比如清粉晶龙衔环双耳三足熏炉花瓶冰箱贴,因其小巧粉嫩的外观,加之高度还原藏品的雕刻工艺,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小粉炉”,已多次断货。

文创爱好者华子成坦言,文创产品不仅好看,还有历史文化底蕴,很有意义。

2017年起,我市各大博物馆大力开展博物馆文创工作,截至2023年底,博物馆群7年内推出文创产品种类达到12666种,产品收入达到19842.43万元。

我市各大博物馆、景区还在加快推出自己的文创产品:今年6月,大足石刻首个文创盲盒即将上架;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中国科学院设计的首个恐龙盲盒上架预约……

“重庆造”国潮陶器全国“开花”

在三峡博物馆,还有一款王牌文创产品——历代名窑品茗杯。其根据馆藏藏品,再结合国家级非遗荣昌陶技艺复刻而成。

在国潮风起云涌的今天,荣昌陶作为中国传统陶艺的代表之一,也迎来新一轮消费热潮。端午期间,以“陶文化”为代表的荣昌安陶小镇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6倍。

6月11日一早,荣昌陶非遗传承人“90后”小伙吕继成已在其主理的耘砚阁陶艺工作室进行创作。

谈及近年来国潮风的盛行,吕继成深有体会:“这几年,无论是陶器的销量还是体验制作陶器的游客,都有明显增加。”

以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为例,耘砚阁陶艺工作室迎来了人气和销售的“双丰收”。据统计,工作室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00%,销售额也实现了300%的增长,日均过万元。

“随着国潮风盛行,荣昌陶也广泛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热爱陶艺的年轻人来到安陶小镇,体验制陶技艺、感受深厚陶文化。”在重庆市陶都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良看来,当前“国潮”所代表的意义不再限于本土潮流品牌的打造,更是中国自信引领的全方位潮流涌现,是民族文化魅力的全面展现。

荣昌安富街道文化站站长林宏燚介绍,近年来,荣昌陶已发展成安富街道的支柱型产业,特别是随着国潮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知名陶瓷企业陆续入驻陶产业园。目前,从事陶产业相关人员有5000余人,陶制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年销售额约6亿元。

国风体验馆成年轻人“打卡”新去处

发簪、发钗、团扇……走进位于沙坪坝大学城的子衿国风体验馆,琳琅满目的传统首饰让人眼花缭乱。

该店的创办人是来自河北的“00后”小伙赵世平。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看到国潮风日渐兴起,决定创办国风体验馆。

去年12月,子衿国风体验馆正式开业,这家店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却创下单日接待20人次的纪录,月营业额有两三万元。

赵世平介绍,顾客来到店里可以体验制作国潮产品,目前比较热门的是螺钿、漂漆系列、情侣菩提戒指、掐丝珐琅系列等。

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制作,逐渐受到了年轻人追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对国家级非遗技艺扎染的总结。渝中区的代表性传承人罗娜,便在白象街经营着这样一家扎染体验店。

“扎染是一种自然染色方法,由板蓝蓝靛与水果发酵制作而成的纯天然染料,不含化学助染剂、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健康环保。”6月10日,3位外地游客正在罗娜的扎染店体验扎染。罗娜从扎染的悠久历史说起,随后从选料、扎缝布料方式、染色手法等方面重点讲述了扎染的制作工艺。

2019年,罗娜将这间本来用于对内交流学习、制作研究的扎染工作室对外开放。2023年,随着国潮风盛行,工作室增加了体验项目,每天前来体验的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游客。

“现在的消费群体更加年轻化。”罗娜说,扎染体验价格根据顾客需求不同,从68元到200多元不等,体验过程包括学习扎染历史、操作工艺等。全年接待量超过2000人,单次最长的体验时间超过了9个小时,月收入最好的时候超过5万元。

谈到下一步打算,罗娜表示,希望能培养更多真正喜欢扎染技术的徒弟,借着国潮风起,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火起来”。

据《重庆日报》

 

宇宙尽头的派对

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颁奖典礼举行

6月15日,“宇宙尽头的派对”音乐会暨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颁奖典礼在四川成都科幻馆举行。“未来科幻大师奖”的揭晓,既是一场科幻文学的狂欢,也是一次对科幻文学创作者才华和努力的致敬。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重庆出版集团、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赛凡科幻空间主办,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独家战略合作伙伴。2023年雨果奖得主海漄、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宝树、江波、罗亦丹等120余名嘉宾参与。

科幻佳作在此萌芽

“未来科幻大师奖”创办于2012年,是国内较早的原创科幻征文奖项,同时也是中短篇投稿数量较多的奖项。该奖项旨在发掘、扶持科幻新人作家,繁荣科幻文化产业,评委包括《三体》作者刘慈欣,星云奖、雨果奖得主刘宇昆等科幻创作领军人物,以及茅盾文学奖得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等行业深度参与者。重庆出版集团自2017年起参与主办该奖项。如今,该奖项累计投稿量超5000篇,录制有声小说30余部,出版《临界点:未来科幻大师奖精选集》7部,推出了王元、杨晚晴、慕明等多位新生代科幻作者,卖出了《罪》《时空维旅》等影视版权。

据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终审评委、科幻作家江波介绍,本届来稿量再创历史新高,共征集有效作品1000篇,近1500万字,内容涵盖传统文化、赛博朋克、星舰穿越等元素。

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会长蒋勇在致辞中表示,“未来科幻大师奖”不仅夯实了科幻文学的创作基石,还进一步助推科幻产业发展。“阅读、影视游戏、会展演艺、周边产品等全面开花,形成了一条完善的科幻产业生态链,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科幻产业道路。”

重庆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邱振邦表示,“未来科幻大师奖”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挖掘与培育新兴作者、打造文化IP的重要载体,历届获奖作家构成了国内青年科幻作家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科幻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等国内知名科幻作家多次担任“未来科幻大师奖”评委。作为评委代表,刘慈欣很感慨:“未来科幻大师奖已经走过十一届,许多科幻新人作者从这里出发,踏上了创作之路。”韩松表达了对“未来大师奖”的喜爱,看到许多年轻的科幻文学创作者脱颖而出,他认为自己也从参与评奖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促进了想象力发展。

“这些年,我们与‘未来科幻大师奖’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看着这个奖项从成都走向全国,甚至辐射海外,我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优秀的新人作者通过这个赛事崭露头角,为中国科幻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评委主席阿来认为,本届作品类型丰富多样,既有反映地域特色的作品,又有紧贴民生热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和前沿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科幻新星在此汇聚

最让人瞩目的,是在成都科幻馆冉冉升起的科幻新星。

在本届“未来科幻大师奖”中,晓光枕河川凭借科幻小说《雪夜在低空飞行》夺得一等奖,该作品以哲学观照为创作主旨,探讨了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善恶与文明的觉醒。二等奖颁给了创作《犁过你的尸骨我的土壤》的蔡建峰和创作《眼见为虚》的张千帆。夹缝的《不死的复仇》,王彤的《自由地》,卧豚的《近乎直觉》获得三等奖。

从领奖台下来的张千帆感到很激动,也很意外。学习生物专业的她,已经有了4年科幻文学创作经验,平时从许多脑科学相关的科普资料和前沿研究获取灵感。

在颁奖结束之后,“宇宙尽头的派对”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将全场气氛烘托至新的高潮。

据介绍,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系列活动将持续至6月21日,后期将陆续开展科幻作家城市采风、主题笔会、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创作主题培训、“遥远地球之歌”科幻氛围展暨主题集市等活动。

据华龙网

 

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已在思政课的讲堂上耕耘了20个年头。20年来,每次备课时,我总会问自己:假如我是学生,希望听到一堂怎样的思政课?课堂的设计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如何讲述才能真正让学生听得进去?

“自我提问”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我不断走近学生、加强互动,了解学生的喜好、关注和困惑,再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讲课内容,完成一次次师生共赴的铸魂育人之旅。

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故事感和实践性,是当下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所在。

把握时代之变,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是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内在遵循。面对新时代大学生,除了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外,我还更多地在内容设计上下功夫。关注时事热点,利用身边的鲜活事例、典型案例和翔实数据,将理论转化为生动的阐释,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认同和接受度,在“见人见事见物”中提升思想认识,感悟真善美,洞察时与势。

运用故事思维进行课堂讲授,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思政课教师如何创新表达、抽丝剥茧、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动听、好听、耐听?在多年实践中,我认识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和话语逻辑,持续锤炼讲授艺术,通过场景构建、细节描述等方法,强化教学的代入感和画面感,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听、听得进去。

发挥实践教学特色,让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之义。当代青年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期望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贡献青春力量。近年来,学校探索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田野。每每看到学生与老乡围在一起干农活、唠家常,我都能真切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让大学生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青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华。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记者丁雅诵整理)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