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 用琴弦奏出七彩梦

09-23 人民网 阅读:

  唐韧竹在演出准备中。

  初见唐韧竹时,他刚刚结束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排练,手边放着他心爱的中提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回国的这些年里,一边是演出的音乐厅,一边是教琴的教室,他乐此不疲地穿梭于二者之间,帮助更多喜爱古典音乐的孩子找到他们的音乐梦想。

  

  让孩子感受古典音乐背后的深刻内涵

  小学三年级时,唐韧竹的小提琴老师建议他离开沈阳去上海学琴,去更广阔的的世界看看,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是怎样拉琴的。”

  他听了老师的话,在上海一待就是10年。刚到上海时,这里的孩子拉琴的水平让唐韧竹惊讶不已。“我在沈阳的时候觉得自己拉得很好,到上海之后才意识到原来大家都这么强。我不想走了,我想在这里拉琴。”

  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唐韧竹拿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开启了海外求学之路。大四那年,他收到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录取通知,回国7年,他如今的另一个身份是铭琴室内乐团、北京中科启元学校管弦乐团艺术总监。

  一首曲子背后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在唐韧竹看来,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音乐、融入音乐,去感受古典音乐背后更深刻的内涵。

  “有些孩子拉琴的时候,可能会一支曲子拉半年,最后成了一种肌肉记忆,但同时,作曲家是谁、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艺术家创作这支乐曲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却并不知道。他只是把音符拉出来了。”给孩子上课的过程中,唐韧竹希望他们能够有时间、有机会去挖掘音乐的深层价值。“孩子可以自己去寻找、探索曲子背后的故事。我布置的这些课后作业,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知道,在他们面前的不只有五线谱,乐谱后面有更广博的世界。”

  公众艺术审美迅速提高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孩子手中的乐器就是一张通行证,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拥有了一种优雅的交流方式。“当孩子们走出国门的时候,就可以用手中的琴弦、音符跟其他国家的小伙伴交流。两个人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可以共同演奏同一首乐曲,这支乐曲就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把人的心连在一起。”唐韧竹说。

  “这些乐器从发明之初并非以独奏乐器的形式存在,而是要合在一起才好听。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习惯耳中并不是只有自己乐器的声音,而是要考虑大家一起能演奏出怎样的音色。从小培养整体声音的概念,这对于他们的自我成长来说是一种学习阶段的飞跃。”

  回国加入国家大剧院这些年来,唐韧竹也对国内观众古典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有切身感受。与此同时,得益于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进音乐厅,享受不同音乐类型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国家大剧院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很大努力,在艺术文化普及方面做了大量的、细枝末节的工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唐韧竹说。

  “听众现在不只是‘听’,而且开始听音色、听指挥、听细节,听其中的不同之处,艺术审美水平在快速提高。就像是一道菜,食客如今不仅是为了吃饱,而且在吃的过程中细细回味和评价菜品不同层次的口感。”对演奏者来说,这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听众听懂了,我们的音符就不只‘入耳’,更走进了大家心里。”

(责编:郝孟佳、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