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文学子读《博览群书》养浩然之气

05-05 光明日报客户端 阅读: 42636

  在清华大学校庆和清华人文学院喜迎建院10周年之际,爱心机构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专门捐赠一批《博览群书》杂志,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同学们收到赠书以后积极传阅,不少同学还在阅读之后,围绕书中感兴趣的文章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思考。

IMG_20170423_145905

  清华大学礼堂与校河一角。董山峰摄

  白易晗同学在阅读《博览群书》2021年第12期的“吉林学子读经典”专栏《从<平凡的世界>读出三般滋味》后说:作为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情感表达而受众广泛。正因如此,评论界与学术界关于其中种种细节与思想主题的探讨浩如烟海,深入到各种视角与层面。而在吉林大学学生田晓萌所撰写的读书笔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对《平凡的世界》主题的青春诠释,也看到了一名学生伴随名著阅读而产生的思维拓展和思想成长。在第一遍阅读中,她看到的是作者想要正面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如“少平和少安已不似鲁迅笔下麻木的农民,他们都有日渐清晰的理想”“无论他遭遇了怎样的挫折,一定都能坚持下去,并获得生活与心灵的酬报”。而第二遍阅读,她的视角则提升了一个层次,开始转向对民族奋斗历史与广阔社会图景的把握。在第一遍阅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她的第二遍阅读能够找出行文中隐藏的背景与脉络并感受到作者笔下矛盾的传统乡土伦理。到第三遍阅读时,她聚焦于书中次要角色的命运,领悟到了女性的封闭与悲情。三次阅读感受的差异体现了阅读与思考的不断深入,也体现了对著作整体的把握与对细节的关注。回忆认识论的深化过程是学习的一部分,也是经典研究的重要部分。这也向广大读者生动展示了经典常读常新的方法和魅力。

IMG_20170423_184435

  清华大学校园闻一多先生雕像。董山峰摄

  金一诺同学在重点研读武汉大学著名学者樊星教授的《现代中国文人的“希腊情节”》后表示,文章精准揭示了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状态,为审视现代中国精神世界和反思古希腊文化对现代世界的深层影响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客观上也为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给出了新的思路,对学界青年颇有启迪。

  夏祥威同学说,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著名人文学者徐中林《读<夜间攀爬者>想到大学的灵魂》一文后,对大学教育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书中介绍的剑桥大学允许学生爬上剑桥的每一座建筑物,到介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从游”理念,此文启示读者,大学的本质不在于生硬的传递知识,而在于开明自由的思想氛围,与主动全面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发现日后促进世界进步与发展的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爱护和培养。这正是大学为社会进步和文明进化所下的“慢功”与“柔功”,假以时日,善莫大焉。

  张澍泽同学阅读《博览群书》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联合推出的“神话与文明”专栏文章《为荷马史诗探源》后,得以走近《希腊神话的迈锡尼源头》这部作品,也得以从相对熟悉的内容走入历史的雾霭。张澍泽说,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得以窥见迈锡尼时代神话与历史事实的一角,激发起对那段神秘时代的好奇,学术创新的机缘往往就潜藏在一个个好奇之中。

IMG_20170423_150551

  清华大学图书馆一角。董山峰摄

  王逸骞同学在读完《博览群书》杂志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提出:在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下耕耘已经明确定义的问题,如何不断自我突破,这是阅读《博览群书》的思考,也是当前青年学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否在不追求速度的过程中更深入思考,以致于最终到达“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境界?在存在内卷和焦虑的大学生活中如何“畅适自足”“悠闲自在”地生活、学习、积累和思考?如何不把当下的生活只是当成未来生活的准备,而学会生活在当下?“有些博大而自由的灵魂原本就未曾身陷囹圄,也有些渴求自由的灵魂已先于我挣脱桎梏。我很幸运在现实中和书中遇见了他们,也期待遇见更多,以寻求更强的精神力量。”

12

  2021年第12期《博览群书》杂志封面

  同学们谈到,习近平总书记说“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博览群书》这本优秀的读书杂志,把优秀学人变成优秀作品的研读者、解读者和共读者,建造了一片名著与新作阅读的人文森林和学术花园。这次《博览群书》杂志赠阅活动,为清华大学增添了美好的人文氛围,让“更人文”的清华校园增添了更多书香。支持此次文化公益活动的北京茂盛宝丰建材有限公司和蓝保(厦门)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是建材和环保领域著名企业,这次向清华大学学生赠送《博览群书》杂志是其系列公益活动的一部分,意在鼓励名校学子亲近文化,熟悉经典,从而带动和影响更多的青年拓展理论视野,增强人文素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谢宁 通讯员冯佳诚、程思源、李俊杰)

[ 责编:曾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