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琴访问阿联酋开设中文课的学校时发现,为了让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有的学校设立了中文读书角。 |
作为增进中国和阿联酋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民心工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推动阿联酋中文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重跨越式发展。从数量上看,开设中文课的学校从2017年的7所发展到目前的158所,学习中文的学生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龄段。此外,在中文纳入阿联酋国民教育体系短短几年间,阿联酋教育部在原中学阶段7-12年级《全国中学中文课程框架1-6级》基础上,增设了面向幼儿园阶段的新标准,实现了中文教学标准的全覆盖。
本版今日刊出几位在阿联酋从事或指导中文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心得、经验总结,展现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
“百校项目”引领阿联酋中文教学发展
林秀琴
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不仅是阿联酋中文教学的一个靓丽品牌,还有助于推动中阿人文合作与民心交流。
早在2016年,阿联酋就提出,希望在中方协助下在100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该设想得到了中方的积极回应。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底,阿联酋教育部宣布,将中文课程纳入阿联酋公立中小学教学规划大纲。2019年,《关于将汉语纳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谅解备忘录》签署,“百校项目”正式启动。
自启动以来,“百校项目”发展迅速:2019-2020学年度,阿联酋58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2020-2021学年度开展中文教学的学校增至118所,到2021-2022学年度已达142所。截至目前,共有158所学校开设中文课,在校学习中文的阿联酋学生约5.4万人。
“百校项目”的实施,让阿联酋中文教育进入了快车道,也推动阿联酋中小学中文教学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课程设计规范化。尽管中文在阿联酋的公立学校作为第三语言实施教学,但它以必修课形式设置,十分重视课程的规范化设计。为实现规范化发展目标,从2018年10月起,阿联酋教育部开始从中国聘请中文教育顾问,专门进行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教学评估等专业化、规范化工作。
其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化。项目实施后,阿联酋教育部在中方协助下,从中国选聘了一批专业中文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他们已成为阿联酋公立中小学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从2019年起,阿联酋中文教育顾问着手组织本土化教材编写。2020年,中阿双方签订协议,决定共同开发适用于阿联酋中小学生的中文教材《跨越丝路》,以实现教材的本土化、专业化设计。目前,《跨越丝路》已在阿联酋公立初中、高中试用,相关机构正努力推进教材的正式出版。
第三,课程框架标准化。2020年,阿联酋教育部颁布了首部中文教学大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全国中小学中文课程框架(2020)》,以支持项目第一阶段中文课程的实施,这标志着阿联酋中文教育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发展阶段。
经过几年的发展,“百校项目”由小变大,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正在引领阿联酋中文教学稳步发展。不过,“百校项目”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如何设计符合当地社会文化习俗的教学资源、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满足学生想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如何开发适用于阿联酋的中文水平考试、不同学段间的中文教学如何更好衔接……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中阿双方共同努力,深度合作。未来应在做好规划设计、坚持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项目细节方面深耕细作,努力探索适合阿联酋中小学生的教学模式,促进阿联酋中文教学更上台阶。
(作者系阿联酋教育部中文专家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越来越多当地人用中文向我问好
夏纯龙
2019年,阿联酋正式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随后在中国招聘中文教师。得知这一消息,我怀着传播中华文化的热忱报了名。通过面试选拔后,我于当年9月初抵达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开始了在当地的中文教学工作。
当我满怀热情地来到阿联酋时,首先面临的是种种挑战。刚开始,我任教的学校地处沙漠深处的一个小镇,位置偏远、人口不多。而9月的阿联酋,炎热干燥、阳光灼目,白天几乎不能在室外行走。
相比可以慢慢适应的交通、生活、气候等,作为该校的第一位中国籍老师,我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自课堂教学。孩子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课堂管理很是棘手。有时候,我用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会被学生打乱。面对这样的难题,挫败感油然而生。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我向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并观摩其他学科的课堂管理,还通过教师学习平台了解当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一来,我对当地的校园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教学时也更有信心和底气了。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打开有效中文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为和学生尽快熟悉,我常参加学生的足球课,也在课间休息时和他们交流、聊天,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同龄孩子的生活与困惑。通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渐渐地,学生对中文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在中文教学之余,也让学生试着介绍中文或中华文化,同时向学校申请展板,展示学生的中文学习成果。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会说中文而感到自豪,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比如,中国农历新年时,在中文项目组的协调和学校的支持下,我带着学生一起剪纸、扎灯笼、贴窗花、写对联,布置教室,整个校园都充满节庆氛围。
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阿联酋工作3年多。在此期间,我经历过教学上的挫折与挑战,也在不断反思、总结、交流与尝试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专业教学能力。
在这3年里,我有幸见证了“百校项目”在阿联酋日渐完善,影响力不断扩大。走在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主动用中文向我问好,便是佐证。从语言相通到文化交流,“百校项目”促进了民心相通。作为一名中文老师,我深感这一职业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系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中文教师)
做一名有温度的中文老师
申定飞
2022年,是我在阿联酋教授中文的第四年,也是我成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的第八年。一不小心,人生这本书也从“2”字开头的页码翻到了“3”。曾经以为只是某一阶段的人生故事,后来慢慢变成了过去10年的主要章节。
在阿联酋工作的这几年,我开始探索这样一个问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中文老师?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历练,我找到了答案:做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中文老师。
以前我持有一个观念,即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然后在指定的时间完成单元测试。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一要义就是围绕学生的兴趣设计学习内容。比如说,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第一学期需要依次完成《拼音和汉字》《你好》等三课。但是,作为一个7年级首次接触中文的学生,他首先想掌握的可能是如何开口说几句中文,然后再慢慢了解拼音和汉字的意义。因此,在哈姆丹学校教学的3年中,除了自己编写的中文教材,我还设计了很多以学生现实生活为依托的主题式课程。比如,和学生讨论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一起做世博会的主题展示等。这些主题不是常规语言学习内容,却是贴近学生兴趣的学习资料。
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要义是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当学生在中文课上有所收获且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时,就会在这种内在驱动力下希望继续学习。在课堂外,我们也为学生搭建了中文展示平台,其中包括学校的中文俱乐部、“汉语桥”比赛等,都能为学生带来学习成就感。
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三要义是面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中文老师要尽力帮学生实现这些目标。以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有的学生想多学一些中文,我就在学校开设中文俱乐部和中文角助力学生的中文口语练习;有的学生想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我就为大家设计配套的线上练习资源,打印自编的复习材料并提供免费的课后辅导课;还有学生想到中国留学,我便利用周末时间帮其查阅院校信息并和学校联系,手把手指导他们如何报名以及如何办理入学手续等。
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只是教学,授课不只是工作。要想走进学生的心中,就需要做一名有温度的中文老师,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填充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
(作者系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中文教师)
书香满校 德馨满园
姚立娜
走进阿联酋阿布扎比中文学校,呈现在眼前的不仅是典雅的环境,还有贴有中文词汇和中文诗词的图书角、桌子、书柜以及展出学生们作品的“艺术展示栏”……这让阿布扎比中文学校不仅飘着浓郁中国书香,还充满欢乐。
回看时间表,阿布扎比中文学校成立于2006年9月,原名阿布扎比中英文双语学校。经过多年发展,该校的中文教学实践在推广中文教育和弘扬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自成立以来,阿布扎比中文学校像初升的太阳,光芒渐显,办园条件、教学方法等不断改善。如今,美丽的校园环境、浓浓的文化氛围、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处处彰显着古朴与现代相得益彰的独特气质。
学校设幼儿部和小学部,中文教师全部来自中国。老师们除了教孩子们学习中文外,还协助学校举办丰富多彩、带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对中国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中文和中国艺术成为校园中的亮丽风景。
在学生们的眼中,学校是乐园,更是实现梦想的平台。学校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出发,举办中国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等,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开展武术、茶艺、书法、剪纸、京剧、舞蹈等艺术活动,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通过一次次活动,学生们各有收获。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精彩,希望中文学校能成为学生梦想腾飞的起点。
作为学校的中文教师,我们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中国古诗词,以让其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这里,教室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一支稳定年轻、朝气蓬勃的中文教师队伍正是阿布扎比中文学校的有力支持。
“书香满校、德馨满园”,这就是阿布扎比中文学校。对教师来说,最大的愿望便是每位同学都能在这里实现梦想。
(作者系阿联酋阿布扎比中文学校中文教师和中文教学负责人)
四年教学 增进理解
常家悦
翻开日历,看到2022年10月这几个数字,我才发现来到阿联酋开展中文教学已4年。刚来时,我26岁,如今已是而立之年。这4年的经历像是一本有声书,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打出一行行字。
2018年10月6日,我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结束了为期1周的入职培训后,来到了任教的学校。我教授的班级是幼儿园大三班和大四班,搭班的两位老师是埃及人,来阿联酋已近20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们有一点非常触动我,就是非常关爱和注重学生的情绪,这从对老师的听课反馈中也可以感受到。
2019年9月,我转入小学部教1年级,一共6个班,大约在开学第四周,教务主任和主管老师来听我的课,我现在还记得那堂课的教学主题是数字。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教一个班级,不管对上课节奏、授课程序还是课堂管理的把握,都比较青涩。听课结束后,我询问教务主任对我的课堂反馈。她说:“我看到孩子们在你的课堂上很开心,也能看出你对他们的爱。你在课堂上表现很棒的地方我写了几乎满满一页,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教学内容需要调整一下。”每每回想起当时的那个场景,我都觉得很温暖,因为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学校对新老师的包容。
到阿联酋的时日渐长,我对当地的社会、文化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加深了和当地老师、民众等之间的理解。
随着我对当地文化、风俗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迪拜亲切感的增加,渐渐感受到了和当地老师之间的融合。我仍然记得初来学校时的情景,看到当地老师,总想回避打招呼;或者在幼儿园老师办公室,大家一起聊天,还是会看出来,当地老师是一组,中文老师是一组。这样的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比如今年新学期开学返校,当日早上8点,我到学校打卡时,已有几位当地老师在前台聊天,大家互相问候并聊着暑假过得怎么样。我很自然地走了过去。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怯场和回避渐渐从我身上消失了,脑海中也没有“中国老师”和“阿联酋老师”这样明确的界限了。
在阿联酋从事中文教学的这4年,我渐渐明白了尊重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可贵,也明白了不同的国家可以联结,进而明白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涵义。
(作者系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中文教师)
(责编:何淼、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