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创新教育形式 打造“一堂好课”

11-06 光明日报 阅读: 33166

    11月2日至4日,由华东政法大学创排的原创大型话剧《立场》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连演三场,座无虚席。

    这部讲述雷经天故事的话剧,是华东政法大学通过打造“一部好剧”,沉浸式学习“一堂好课”,创建五育融合示范课程,探索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方式的最新成果之一。

    雷经天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老院长,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主审过“黄克功案”。该剧围绕1937年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秉公审理“黄克功案”展开,毛泽东同志在给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刑庭审判长的雷经天的信中提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成为从严治党的经典论述。

    该剧在2021年5月以《雷经天》剧名首演后,先后获得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选题孵化项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校园大师剧”专项支持项目等资助,入选“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重点项目,受到业内专家和观众好评。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虞潇浩介绍,为了充分讲好红色故事,主创团队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对该剧的情节设置、形象塑造、人物语言和舞美设计等进行打磨,还前往雷经天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延安采风。最终,剧名由《雷经天》改为《立场》。

    2021年至2023年间,一堂“《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的沉浸式课程,在华政校园落地开花,通过在讲台与舞台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呈现了党在延安时期的法治实践,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什么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法”。

    课程中,学生参观校史馆和雷经天专题展,到原陕甘宁边区实地调研,围读剧本、观摩演出和实训排演,体会剧中人的情感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沉浸式教学模式设计了理论板块、训练板块、实践板块、排演会演板块等模块,把法治史、党史、文学赏析、话剧观摩、形体训练、戏剧表演等课程有机融合,打造了“无边界”教学新形态,突破单一课堂空间的限制,让同学们深入宝塔山、石库门、校史馆、排练室、大舞台等场景,在“真听、真看、真感受”中全面提升学习获得感。

    在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看来,“《雷经天》与法治文化教育”课程首先是一门思政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它还是一门素养课,聚焦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现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通过课程内容设置和舞台设计,为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搭建了实践平台,营造了浓厚氛围;它更是一门专业课,涵盖了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等领域的法学知识。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