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春见闻:草莓“王老板”的乡村振兴梦

02-14 中国新闻网 阅读:

  中新网宿州2月13日电(记者 阚枫)“室温监测、肥水管理、病虫防控、蜜蜂授粉……”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种植大棚里,端着一筐草莓的王联合对自家的宝贝如数家珍。

  王联合的家乡位于安徽省最北端的宿州市砀山县,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水果大县,砀山酥梨、黄桃罐头等农业品牌成为这里驰名全国的名片。

  图为王联合在自己的草莓大棚工作。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餐桌上水果的种类和品质都有更多、更高的需求。这一背景下,常年以种植梨树、桃树为生计的砀山果农们,面临如何破除种植品种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高品质水果竞争力低等发展瓶颈。

  “在以往的种植模式下,果农只会种果,对于最新的产销行情、病害趋势、农技创新等信息掌握不全面,加之小而散经营,他们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处于弱势地位。”

  曾干过多年村干部的王联合,最了解过去水果种植的“堵点”“痛点”。

  2022年,借助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契机,在县乡两级政府部门支持下,王联合在老家砀山县高铁新区陇海新村修建了占地50余亩的15个大棚,因地制宜,带头发展草莓种植产业。

  变身草莓“王老板”的王联合,不仅带领村民学习最新的草莓种植技术,还摸索出一套颇具竞争力的经营模式。

  “村民零成本加入合作社,获取草莓销售收入的50%分配权益,第三方承包平台获取销售收入的50%分配权益,用于种植环节的成本投入,包括村集体收入、银行贷款本息、草莓苗、农药、肥料、水电费等。”

  王联合说,这种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促进村民增收,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此外,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制度还提高了水果产量和品质,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图为安徽省砀山县高铁新区陇海新村的草莓大棚。

  今年68岁的汪海顺是陇海新村的一名环卫工,去年,他也加入了草莓种植的合作社。每天清晨忙完村里的卫生清洁后,汪海顺就会到草莓大棚里上班,进行疏花疏果、采摘分拣等工作。

  “一个月收入能有四千多块钱,种了一辈子地,现在最有奔头。”如汪海顺所言,现在村里很多留守老人在草莓园上班,家里园里两不误,不仅实现增收,也提升了生活幸福感。

  如今,王联合种植的红颜草莓因为品质上乘、产销链条顺畅,成为电商平台、城市商超的抢手货,今年春节期间,他们的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原来是农民找销路,现在是订单找我们。”

  平时爱看新闻的王联合对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十分关注,文件中关于“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政策支持,让他对草莓园的发展更有信心。

  下一步,王联合希望争取与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大数据提升大棚的科技含量和利用效率,同时,发展采摘旅游等周边经济,把草莓产业做细做深。

  “我的梦想是带动更多乡亲们科学种植,把农业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事业,让农民全情投入,快乐做农业。”王联合说。(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