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重庆石柱县三河镇东北部半山腰间的玉岭村,漫山遍野的山坡上种满了绿油油的花椒树,颗颗饱满的花椒挂满枝头,远远就能闻到花椒的清香。近段时间,刘瑞发夫妇和工人们都在花椒基地里忙着采收花椒。刘瑞发告诉记者,地里的花椒长势很好,大约可收三四万斤,如果按三元一斤的保底价来算,今年可收入十多万元。
李斌 供图
回到家乡发现机遇
这样的日子可是以前刘瑞发想都不敢想的。
7年前,刘瑞发和村里很多人一样外出务工,收入勉强能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刘瑞发被确诊为高血压,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必须在家休养。当时家庭无任何产业收入,只靠妻子在家打零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长女刘英南正在读大学,次子刘君也在读初中,家中经济一下子拮据起来。
按精准扶贫识别程序,2014年刘瑞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扶下,刘瑞发开始发展养殖业。他一下子找亲戚借了两万块钱购买了四百只土鸡,但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和养殖技术缺乏,这次创业失败了。
但他没有放弃,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到江津考察了九叶青花椒基地,激发了刘瑞发种植花椒的激情。回家后,他积极找村委会和村民协商,决定流转土地种植花椒。拿着借来的5万元他种植了150亩九叶青花椒。为了花椒更好地生长,刘瑞发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专业团队教学,在专家的技术帮助下,通过精心管理照料,产业长势喜人,刘瑞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也探索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致富之路。
按照“农户+业主+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农户持股50%,业主40%,村集体经济10%的收益模式,刘瑞发成立了瑞发花椒家庭农场。不仅自己有了脱贫之路,而且为当地群众探索了一条致富之路。
李斌 供图
利用好政策 确保持续增收
“我不仅自己要脱贫,还要让乡亲一起脱贫。”这是刘瑞发的脱贫誓言。
几年来,玉岭村贫困户魏达尔夫妇一直在刘瑞发的农场里上班,每人每天70元钱的务工收入让两位老人十分满意。
2016年6月,刘瑞发在几个产业朋友的聚会中,经朋友介绍,到四川广安考察了药用黄栀子基地。于是就激发了刘瑞发把产业规模做大的想法。
因石柱县三河镇玉岭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撂荒土地有数百亩,他与妻子商量,决定发展种植药用黄栀子400亩。在村委和群众的支持下,流转了土地400亩。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刘瑞发又遇到了一道难题,资金缺乏始终成为他绕不过的一道坎。
在村干部的指点下,刘瑞发向三河镇农村商业银行分行申请贷款10万元。农村商业银行伸出了援助之手,放款10万元助刘瑞发发展产业一臂之力。石柱县产业发展春雷已响,出台了产业发展惠农惠民政策。这对于刘瑞发真是雪中送炭,不仅解决了刘瑞发在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的难题,还增强了刘瑞发的发展产业的底气,进一步激发了刘瑞发脱贫的信心,走出产业脱贫的路子。
扩大产业 带动乡亲劳动致富
在驻村工作队和三河镇、玉岭村支“两委”干部支持下,按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行合作模式,2017年12月,全村有89户村民将690亩土地入股到刘瑞发的家庭农场,其中贫困户、低保户和残疾户有22户。刘瑞发决定扩大产业,又种植了250亩吴茱萸和440亩桅子木本中药材。
“新发展的690亩木本中药材按村集体10%、农户40%、企业50%的股份实行红分。”刘瑞发介绍说,按照这一模式,入股村民每年都有固定入股分红,务工的村民还有务工收入,三年后还有效益分红。
郭春淑是玉岭村的一个残疾贫困户,家里的入股土地多达17.6亩。“大块大块的土地荒在那里可惜,入股后前三年每年的入股分红就有1760元。”撂荒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郭春淑开心不已。
刘瑞发面对这800亩的产业,心里感到十分欣慰,但也感到十分忧愁。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每天都忙碌在田间地头。同时他也深知从事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有风险又有挑战。
目前,刘瑞发的产业有声有色,长势喜人。产业也将有所回馈,今年花椒产业的将有收成,第一桶金得到回馈,也兑现当初的脱贫誓言“我不仅自己要脱贫,还要让乡亲们一起脱贫”。据了解,刘瑞发一年土地入股分红支出15万元,务工工资支出达到了20万,带动周边贫困户14户,一般农户89户共同致富。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张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