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致远 完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笃行致远 完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西南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奋进之力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通讯员 黄楠竹

  坚守正道,创新发展。坐落于缙云之麓、嘉陵之畔的西南大学有着115年的深厚办学历史,在宏伟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百余年来,西南大学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己任,砥砺深耕,追求卓越,学子奔赴祖国各地艰苦奋斗,奉献青春。

  西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要求,通过推进思政课创新创优,实施教师教育改革“五大行动计划”,攻关科技难题等系列重要举措,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矢志赓续红色血脉。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西南大学不忘百年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笃行致远 完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西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在城口县与留守儿童们开展文艺演出。西南大学供图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同学们,大家知道吗,其实这首歌刚问世的时候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那个‘新’字是毛主席加上去的。”这是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汤斯惟在给学生们讲授“红色音乐文化”课程时的场景,听众是来自全校各专业选修这门课程的60余名学生。

  “通过对革命歌曲及其时代背景、背后故事的生动讲授,对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学生在歌声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领悟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汤斯惟说,这是西南大学开设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系列思政大课中的一门课,也是学校在开齐开足思政课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探索思政课多维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

  学校还统筹推进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国梦在小学阶段强化情感基础,中学阶段强化内容认知,大学阶段强化使命担当。”西南大学思政课教师车放说,作为集体备课的牵头单位,西南大学发挥全国重点马院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全市资源跨学段搭建备课联盟,通过“各显神通”同课异构集体备课、“步步为营”教学目标提升研讨、“分工协作”立德树人合力构建等措施,协调推动思政课跨学段一体化建设。

  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熔铸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西南大学校训。思政课要起到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势必踏历史之足迹,扬时代之风帆,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为导向,坚守阵地,随势而变,正视新矛盾,把握新特点。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学校积极推动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逐步形成研究阐释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笃行致远 完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建设中的西南大学科学中心。西南大学供图

  春风化雨践行教育理念

  “这是1906年创办的川东师范学堂旧址,20世纪20年代,张闻天、萧楚女、恽代英等共产党人都曾在这里做过教员,传播五四新文化和共产主义思想。”6月20日下午,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50余名公费教育师范生党员走进校史馆,聆听了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党课。“据新发掘的史料,川东师范学堂、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毕业生中,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共有26位烈士,其中包括5位红岩烈士。”听了校史烈士英雄事迹,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学生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从教信念,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西南大学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史教育中,以学校百余年师范教育优良传统引导师范生坚定人民教师理想信念,正是从教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以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为依托,构建师德修养课程标准,开发师德养成课程体系,规范师范生师德考核标准,推进师德养成与专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全方位全过程贯穿师德教育。通过承办“重庆好老师”演讲、举办“寻访我身边的好老师”等品牌活动,开展“光荣的人民教师系列主题报告会”和“教师主题电影周”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师范生群体,并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德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强师德、正师风。

  “感谢所有人的努力,把信念当作武器,为今天的发展骄傲呐喊、挥舞手臂……”伴着西南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青春热血的快板书,女子国旗班、砺剑班英姿飒爽,步伐铿锵,这是在川渝大学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汇报展演中的精彩表演。像学生理论宣讲团和女子国旗班、砺剑班这样的荣誉集体,在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同时,也积极走出校园,到工厂、企业、中小学开展党史宣讲,在践行教育理念、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锤炼中持续成长、汲取力量。

  学校紧跟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着力开展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学科教育等学科建设。为强化教育教学技能,学校实施“卓越教师教材”出版计划,打造百名名师教学案例库、学科教学设计案例库、学科教学微课库、教育硕士课程案例库、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五大”卓越教师案例库。为拓展师范生能力素质,每年举办一届师范生“课堂教学大赛”“演讲比赛”“才艺大赛”,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目前,西南大学在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建立12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近8年间培训教师10万余人。近年来,在云南昌宁、重庆石柱、四川西昌、贵州遵义等地累计送教100余次,协同培育教师5000人次,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矢志不移服务国家战略

  “什么是种质创制?为什么要做种质创制?”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基地的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现场,有人向西南大学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首席专家夏庆友教授询问。“种质创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农业领域的‘芯片’,是‘卡脖子’技术,是确保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核心关键。”夏庆友说,长江上游地区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宝库。但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有利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顶尖人才培育和产业转化功能,支撑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为服务国家粮食与生物安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据夏庆友介绍,在袁隆平院士、向仲怀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引导下,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持续奋进,收集和保存了包括家蚕、柑橘、桑树、水稻、油菜等重要经济动植物种质资源20余万份,为种质创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南大学瞄准国家在农业、生态、健康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高端技术创新和前端原始创新,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新区按照“五库四平台一中心”建设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遴选10余个特色物种作为创制对象,研发种质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多组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中心、规模化创制设施和生物育种科学中心,通过规模化创制、系统筛选与鉴定,培育种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品种,为国家加强生物育种,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智慧与力量;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落地建设西南大学科学中心,重点建设“种质创制”“未来农业”“合成生物与大健康”“智能制造与大数据”等前沿研究中心,打造西南大学新时代科技创新高地,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学校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传阐释,以开创办学治校新局面为引领,胸怀‘国之大者’,积极参与乡村教育振兴计划、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起实效、见长效!”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表示。

  奋进“十四五”,启航新征程。西南大学党委将继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在学思践悟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履职尽责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矢志奋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7日 05版)